两特务追捕地下党, 追到伪警长家, 伪警长怒道: 你们连我都怀疑吗
红色地下工作巧藏身
1941年的江苏泰州,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在街巷中上演。重要情报员吴昌民手持关乎新四军生死存亡的机密文件,被两名特务紧随其后。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冒险投奔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塘湾镇警察分所警察长李文萱。这位曾是新四军连长,后"叛变"投敌的李文萱,用一场精妙的戏码,不仅化解了特务的盘查,更成功掩护了地下党员的撤离。这看似简单的周旋背后,却是一个精心部署的地下工作网络,一段惊险的革命往事。
三十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的烽火席卷大江南北。江苏泰州一带,新四军与日军的斗争日趋激烈,组织上迫切需要在日伪政权内部安插力量。
李文萱,这个在新四军战功赫赫的连长,被组织选中执行这项特殊任务。组织上精心策划了一场"被俘"事件,让李文萱在一次战斗中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宪兵队如获至宝,他们认定李文萱是个难得的俘虏。日军对这位新四军连长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感化"工作,威逼利诱交织进行。
李文萱在日军面前表演了一出"思想转变"的好戏。他从最初的坚决抵抗,到逐渐"被说服",最后"诚恳"地表示愿意为日军效力。
为了让这场戏更加逼真,组织上还安排了一系列"配合"。新四军的将士们对李文萱的"叛变"表现出极大愤慨,各种唾骂和谴责不绝于耳。
李文萱的"投诚"很快得到了日军的重用。他开始向日军提供新四军的情报,这些情报都是组织精心设计的,既要让日军相信,又不会给我军造成实质性损失。
在连续几次"立功"后,日军对李文萱的信任度与日俱增。1940年底,他被任命为塘湾镇警察分所的警察长,负责管理一方治安。
在日伪政权的体系内,警察长这个位置可谓是集情报、行政、治安于一身。李文萱借此建立起了一个隐蔽而有效的情报网络,为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日军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动向。
表面上,李文萱是日伪政权的得力干将,几次带队打击新四军的行动都很成功。实际上,这些"成功"都是和组织密切配合的结果,既让日军满意,又不会真正伤害到革命力量。
到了1941年,李文萱在塘湾镇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日军对他交口称赞,老百姓对他也是既敬且惧。这种处境让他能够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为革命事业输送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通过这种方式,李文萱在敌占区活动了近两年。他不仅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还在关键时刻为革命同志提供了重要的掩护。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像李文萱这样的地下工作者,用智慧和胆识在敌人心脏处建立起了一个个秘密据点。这些据点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为革命的胜利指引着方向。
特务围追寻机密险逃生
1941年11月的泰州,寒风凛冽。这一天的下午,海陵区联络站的重要情报员吴昌民正从一处秘密交通站匆匆离开。
他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份关乎新四军生死存亡的重要情报。这份情报详细记录了日军即将在江苏一带对新四军展开的大规模围剿计划,以及各个据点的具体部署。
刚走出交通站没多远,吴昌民就发现身后有两个形迹可疑的人。这两个人虽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那种职业特务的气息却难以掩饰。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吴昌民故意放慢脚步,在街巷中迂回前行。那两个人也放慢了脚步,始终与他保持着一定距离。
接连拐过几个弯,吴昌民发现这两个特务不仅没有离开,反而越跟越紧。这种情况下继续返回联络站已经不可能,必须另想办法。
泰州的街巷复杂如迷宫,对于经常在这里活动的地下工作者来说再熟悉不过。吴昌民开始加快脚步,利用熟悉的地形甩开追踪。
可是这两个特务明显经验丰富,不管吴昌民如何转弯抹角,他们始终紧随其后。眼看着天色渐暗,手中的情报又分外重要,继续这样下去绝非良策。
就在这危急关头,吴昌民想到了李文萱。这个在日伪政权中担任警察长的地下党员,或许是眼下最后的希望。
这个决定充满风险,李文萱在敌人内部的位置来之不易。贸然前去求助,可能会暴露李文萱的身份,破坏组织在敌占区的情报网络。
但现在的处境更加危险,一旦被特务抓获,不仅情报会落入敌手,整个江浙一带的新四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权衡利弊之后,吴昌民决定冒这个险。
他开始有意识地往塘湾镇的方向移动,特务们仍在后面紧追不舍。夜幕降临,街道上的行人渐渐稀少,更增添了几分紧张气氛。
塘湾镇的街道比泰州城里要宽敞许多,两旁的房屋也不那么密集。吴昌民借着暮色的掩护,向李文萱的住所靠近。
走到巷子尽头,一座院落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李文萱的住处,院墙不算太高,但在黑暗中却显得格外厚重。
吴昌民快步走到院门前,轻轻叩响了门环。等待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于此刻的他来说却像是度日如年。
门开了,穿着警服的李文萱站在门后。不等李文萱开口,吴昌民就简短地说明了情况。
李文萱的反应很快,他立刻把吴昌民拉进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这成了临时的藏身之处。
水缸上的盖子还特意做了透气孔,显然不是第一次用来藏人。吴昌民刚刚藏好,特务的敲门声就响了起来。
这时的院子里,只有李文萱一个人站在那里,脸上写满了因被打扰休息而产生的不悦。夜色中的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警长沉着演戏巧周旋
门外的敲击声越来越急促,两个特务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刺耳。李文萱整理了一下警服,摆出一副被扰了清梦的样子走向大门。
门一开,两名特务就认出了眼前这位塘湾镇的警察长。他们的态度立刻恭敬起来,但眼神中仍带着职业性的警惕。
一个特务上前一步,说明他们正在追捕一名可疑分子。另一个特务则补充道,那人刚才明明往这个方向跑来,却突然不见了踪影。
李文萱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怒意,他从衣袋中掏出警察长的证件。证件在油灯下泛着暗黄的光,上面清楚地写着"塘湾镇警察分所警察长李文萱"几个字。
两个特务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追捕会追到警察长家里。李文萱趁着特务犹豫的间隙,指着空荡荡的院子发起了质问。
正说着,特务中年长一些的打断了李文萱的话。他解释说不是不信任李警长,而是担心共产党会躲在这里对李警长不利。
这番说辞反倒给了李文萱借题发挥的机会。他板起脸,用训斥下属的口吻开始数落这两个特务。
李文萱指着院子里那些明显不可能藏人的地方,声音逐渐提高。他质问特务们是否连自己这个为日本政府效力多年的警察长都不信任了。
两个特务被这气势震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李文萱继续施压,要求特务们干脆把自己一起抓走算了。
眼看着事态升级,年轻的特务试图缓和局势。他们开始表态,说这只是例行公事,并非针对李警长。
李文萱却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继续咄咄逼人。他列举起自己这些年为日本政府立下的功劳,说起自己如何多次破获地下党的活动。
夜色中,李文萱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引来了巷子里其他住户的注意。两个特务的气势逐渐弱了下来。
李文萱见时机成熟,突然话锋一转。他表示如果特务们执意要搜,那就请他们搜个彻底,自己绝不阻拦。
这种态度的转变反而让特务们更加困惑。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看错了,那个可疑分子是不是根本没有来过这里。
眼看着特务的态度松动,李文萱又补充了一句。他说自己这就去换警服,和特务们一起搜查整个街区。
这下两个特务彻底打消了疑虑,连声说打扰了。他们向李文萱道歉,表示会去别处继续搜查。
看着特务转身离去,李文萱并没有马上关门。他站在门口,目送特务走远,确保他们真的离开了这条街。
破墙入暗道巧脱身
特务刚走,李文萱立即将吴昌民从水缸中扶出。两人都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安全,特务们一定会去而复返。
夜色已深,院子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李文萱示意吴昌民跟着自己来到后院,指向一面看起来很普通的院墙。
这面院墙有两人多高,砖块之间的缝隙爬满了青苔。李文萱在墙边站定,双手在某个位置轻轻一推。
令人惊讶的是,这面看似厚实的院墙竟然缓缓移动,露出了一个足够一人通过的缺口。隔壁院落里堆着一大堆柴草,正好可以作为临时的藏身之所。
李文萱扶着吴昌民穿过墙缺,叮嘱他把自己埋进柴草堆的最深处。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就连院墙合上的声音都被刻意压制得极轻。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特务的脚步声又一次在院门外响起。这次他们的语气更加恳切,说是例行公事必须完成。
李文萱不再像之前那样发火,而是爽快地答应了搜查要求。他拿着油灯,带着特务开始仔细搜查每个角落。
水缸、厨房、卧室,特务们搜得很认真。他们掀开每一床被褥,打开每一个柜子,连房梁上都仔细察看。
搜查一直持续到后院,特务们看着高耸的院墙,又试着敲了敲墙面。厚实的砖墙发出沉闷的响声,看不出任何异常。
李文萱主动举着油灯照明,配合特务的搜查工作。那面活动的院墙在灯光下看起来和其他墙面毫无二致。
搜查无果,特务们终于相信这里确实没有藏人。他们向李文萱道歉,说打扰了他的休息。
李文萱把特务送出门外,确认他们真的走远了。回到院中,他没有立即去找吴昌民,而是继续在院子里走动,制造正常生活的痕迹。
半个时辰后,整个街巷都陷入了沉睡。李文萱这才悄悄来到后院,再次打开那面神奇的院墙。
柴草堆动了动,吴昌民从里面钻了出来。他身上沾满了草屑,但重要的情报仍然安然无恙地藏在衣襟里。
李文萱指点吴昌民从后院的小路离开,那是一条少有人知的小径,通向城外的河岸。月光下,吴昌民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这次惊险的周旋,不仅保护了一名重要的情报员,更重要的是保住了一份关键的军事情报。新四军得以提前知晓日军的围剿计划,在后来的战斗中转危为安。
这样的故事在抗日战争中并不罕见。无数地下工作者用智慧和勇气,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开辟出一条条生命的通道。
李文萱和吴昌民的这次配合,只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网络中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隐藏在敌人心脏处的战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光荏苒,当年那面神奇的院墙早已不知去向。但这个发生在黑暗年代的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册上。